联华证券_线上配资利息_网上配资利息

你的位置:联华证券_线上配资利息_网上配资利息 > 线上配资利息 >

怎么融资买股票 芦荡火种

发布日期:2024-08-06 18:32    点击次数:142

怎么融资买股票 芦荡火种

今年10月12日,是新四军建军70周年纪念日。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新四军活跃在大江南北,转战于江淮河汉,在环境极其复杂的敌人后方,在日、伪、顽的夹击之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并不断发展壮大。

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浜》,就是在新“江抗”(新四军一部)真实的斗争历史基础上,演绎出来的。日前,本报记者赴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及常熟沙家浜镇,寻访与京剧《沙家浜》相联系的那段真实历史……

战斗负伤离战场,

养伤来在沙家浜。

半月来思念战友与首长,

也不知转移在何方。

——《沙家浜》唱词

大部队转移到哪儿去了?

看过《沙家浜》的人都知道,戏一开始,就是18个伤病员在地方党组织的安排下,来到沙家浜镇养伤,而大部队已经转移了。

戏中始终没有交代的是,大部队为什么转移,又转移到哪儿去了?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来回顾一下新四军六团于1939年东进和西撤的历史过程。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在坚持了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后,轰然溃败,大片江南国土沦入日寇手中。然而,由于兵力有限,日军只能实行点线占领,分兵把守重要城镇及交通要道,而不能控制广大乡村及众多小城镇,为游击战争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国民党政府人为设限,宣布宁沪铁路(当时称为京沪铁路)丹阳以东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游击区,丹阳以西为新四军的游击区,对江南新四军画地为牢,严格限制其向外发展。

当时江南新四军的最高领导、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对向苏南东路地区发展早有预划。时任新四军六团团长的叶飞后来在《铁流东进》一文中这样回忆:

“1939年2月间,陈毅同志到军部听了周恩来同志传达六中全会精神,回来后就命令新四军六团准备向东作战。他在交代任务时说:‘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放手向敌后发展,抗击日寇。我们不要依靠国民党发饷、发枪,要独立自主地发展队伍,壮大自己。你们这次到东路去,一要发展队伍,二要搞到武器装备自己,三要筹集款子,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枪、款!有人说这是机会主义,这不对!有了这些,才好抗日嘛!”

然而,就在六团马上要东进的前夜,出现了一个插曲。项英给陈毅发去电报坚决反对东进,理由有二:一是东进超出了国民党划定的“地盘”,会破坏统一战线,二是东路地区日军兵力强大,部队到那里会被敌人消灭。

陈毅征询了叶飞的意见后,一锤定音:“你们走你们的,不要管。破坏了统一战线,我负责!部队被消灭了,你负责!”

担任东进作战任务的新四军六团,是由坚持敌后三年游击战争的原闽东红军游击队组建而成。为了防止国民党顽固派寻找借口破坏东进,陈毅决定让六团与当地受共产党影响的地方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汇合,并采用“江抗”名义东进。自1939年5月初六团东进后,先后经过黄土塘遭遇战、夜袭浒墅关火车站、火烧虹桥飞机场等战斗,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同时收编了大量地方抗日武装,也与国民党顽固派“忠义救国军”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至1939年9月,经过仅仅4个多月的东进作战,“江抗”已由东进时的10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武器装备也大大加强。而此时,国民党三战区也发现这支“江抗”就是新四军,于是向新四军军部施加了强大压力,蛮横要求“江抗”西撤,同时调集“忠义救国军”准备与“江抗”决战。

10月,为了顾全大局,陈毅命令“江抗”西撤并准备向苏北发展。而这就是《沙家浜》开场中大部队转移的真实历史背景。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精心调理真不差。

缝补浆洗不停手,

一日三餐有鱼虾。

——《沙家浜》唱词

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

《沙家浜》的故事是以18个伤病员到沙家浜镇养伤开始的,那么,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事吗?

“江抗”主力西撤时,在东路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滞留了一批治病养伤的指战员。他们之中有“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江抗”五路(当时“江抗”部队分为五路)参谋长夏光,“江抗”政治部副主任黄烽,还有一些连排级干部及战士等。

“江抗”后方医院的前身是常熟“民抗”医院,而“民抗”的全称是“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是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地方抗日武装。民抗司令任天石出身中医世家,参加抗日武装前一直以行医为生。“江抗”东进后,原新四军六团卫生队与常熟民抗医院合并成立了后方医院,由原六团卫生队队长林震任院长,十几名医护人员多半是由上海地下党输送来的。

1957年,时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的刘飞写成长篇回忆录《火种》,并将其中部分章节以《阳澄湖畔》为名发表,讲到阳澄湖畔养伤的情景:

“……‘江抗’只得西撤继续坚持抗日斗争,在东路,留下了36个伤病员。

“当时,党告诉我们36个同志说,留下我们,并不单单是因为身体条件不行,跟不上主力部队频繁的流动,留下我们,重要的是党需要留下一把火种在东路!”

根据刘飞和其他同志的回忆,医院最早是设在芦苇荡中大大小小的渔船上。临近的西董家浜抗日群众掩护着这批伤病员,通过医护人员为他们送饭送菜,并与伤病员约法三章:不能生烟火,不能唱歌,不能出港汊。

《阳澄湖畔》中这样写道:“秋天过去,芦苇大部分被割掉,张家浜的乡亲们向县委提出请求:要把伤病员接到村里去住,乡亲们拍着胸脯发誓:‘交给我们吧,只要我们活着,伤病员就不会损失一个!’”

一天傍晚,张家浜的乡亲们,把伤病员从小渔船上接下来,不顾生命危险,把他们分散安置在各家门前的稻草堆里。这一年秋收的时候,乡亲们在堆稻草垛时,都不约而同地在稻草堆中间,搭起一张宽敞的床铺,准备帮助伤病员过冬。

行动不便的伤病员在村中目标是很大的。有一天,鬼子果然来袭击了。听到消息,张家浜的乡亲们扶着轻伤员,抬起重伤员,迅速转移到湖边,并用船把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而当年后方医院的医护人员王嶙等,在1989年的一篇文章中,回忆了当年在曹家浜遇险的经历。1939年12月26日,日本鬼子突袭曹家浜,部分后方医院的伤病员、医护人员被围其中。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大部分同志脱险,而王嶙本人就是因为当地一位大嫂主动与她姑嫂相称而骗过了敌人。

《沙家浜》中的沙奶奶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典型。但当年的新四军伤病员,确实是在阳澄湖畔的广大乡亲们掩护下,才得以生存、康复的。

一部分同志伤已经好了,

可以先走。

走?上哪儿去?

我们找部队去呀!

——《沙家浜》对白

伤病员们找部队去了吗?

《沙家浜》中的18名伤病员,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是36名伤病员。

如前面所说,刘飞在回忆录中就提到了伤病员一共有36名。

36名伤病员说法的依据,来自当年芦苇荡中的一次登记。据崔左夫同志1957年写成的《血染着的姓名》一文记载,当年在芦苇荡中,有一天湖水猛涨,冲走了一位伤员,夏光就主持召开一次伤病员会议,进行姓名登记,并组织轻伤员出来放哨。这次登记共有36人,所以后来人们习惯上一直称有36个伤病员。

因为战争年代部队流动性很大,所以这第一份记录在案的伤病员名单已经失传了。前些年,通过老同志的回忆和相互引证,形成了陈列在“沙家浜连”连史馆和“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里的36名伤病员名单。

那么,这36名伤病员历史上的命运如何?他们后来找部队去了吗?

事实上,他们没有去找部队,他们是在党的指示下,在当地坚持武装斗争,并以他们为核心,在江南东路地区形成了一支新的抗日武装力量,即新“江抗”。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斗争历史,甚至比《沙家浜》中反映的更为辉煌。

1939年10月下旬,叶飞率部渡江北上时,把原常熟“民抗”的政治部主任杨浩庐调出,让他重返苏常太地区,和留在那里的伤病员和地方党重新组建部队,坚持武装斗争。

11月6日,在中共东路特委代理书记张英的主持下,东路地方党、江抗、民抗三方负责人在东唐附近的一个庙里召开了会议。到会人员除杨浩庐外,还有常熟民抗司令任天石、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等,而新四军伤病员中,职务最高的刘飞因伤势严重需要去上海治疗,就由伤势较轻的夏光代表参加。

正如《沙家浜》戏词中所说,留在东路的新四军伤病员原本都想养好伤病重返主力部队。杨浩庐传达了陈毅、叶飞的指示后,大家明确了新的斗争方向。会议决定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即新“江抗”,由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为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黄烽为副主任。同时,常熟民抗恢复活动,仍以任天石为司令。

新“江抗”成立后,首先组建了特务连,就是由36名伤病员为骨干组成的。以他们为火种,江南东路地区的抗日形势又开始了新的燎原。

身强力壮跨战马,

驰骋江南把敌杀。

——《沙家浜》唱词

新“江抗”是怎样发展壮大的?

新“江抗”成立后,一方面与日伪军展开斗争,一方面联合、吸纳其他地方武装共同抗战。

夏光、杨浩庐等同志领导了最初的斗争。当时在苏常地区留有两支已被“江抗”收编却未及随主力西移的地方武装。一支是周嘉禄部,曾改编为“江抗”五路独立大队,另一支是殷玉如部,曾改编为“江抗”五路独立二大队。“江抗”主力西移后,周嘉禄、殷玉如埋藏枪支,疏散人员,停止了活动。夏光利用原任“江抗”五路参谋长的便利条件,找到他们反复做工作,说明“江抗”主力西移是执行任务,不久还要回来,鼓励他们拉起人马,重新参加新“江抗”,并派骨干到他们的队伍中加强领导。

不仅如此,夏光还与其他一些地方武装联系,或收编、或联合。

经过一段时间部队的整合、发展,新“江抗”向日伪军开火了。1940年2月6日,新“江抗”在横泾附近的北桥伏击了日伪军下乡抢粮的汽艇,击毁敌汽艇一艘,然后,向阳澄湖畔的洋沟楼村转移,准备与当地群众共同联欢度过春节。这是新“江抗”所属特务连、独立二大队、民抗一连和省保四团三营一连的第一次集中行动。

2月8日清晨,日军警备队得到情报,伪装成渔民袭击新“江抗”。新“江抗”立刻组织还击,双方都凭借村落的房屋,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进行了激烈争夺。战斗打了整整一天,到黄昏时日军才收兵撤走。

洋沟楼一役,不但挫败了日军的阴谋,也打出了新“江抗”的威名。周围群众纷纷相告:“江抗又回来了!”

新“江抗”真正的大发展,是从1940年4月谭震林被派到东路主持全面工作开始的。谭震林当时是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是皖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谭震林到达东路地区后,同江南特委,常熟、苏州两县委,江抗东路司令部,常熟民抗的领导人见了面,成立了新四军东路军政委员会并担任书记,将江抗东路司令部更名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并自任司令兼政委。谭震林明确指出要迅速打开东路抗战的局面,而不是只满足于常熟一地的工作,要求东路地区的党组织亮出共产党的旗号,大刀阔斧展开斗争。

谭震林的到来,统一了东路党组织的领导,整合了江南东路地区各种受党影响的抗日武装,吸引了许多农民参加队伍,上海地下党组织还输送了大批工人、职员和学生入伍。到1941年3月,只经过不到一年时间,当新“江抗”整编为新四军6师18旅的时候,部队已经发展到4600多人。

在1940年11月谭震林同志发表于《大众报》的《东路一年》一文中,他指出:“如果没有夏光同志独当一面的斗争精神和机智灵活应付当时的环境,那么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顺利的发展。”

1941年9月,日伪军开始大规模“清乡”,新四军18旅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北渡长江转战苏中,新“江抗”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沙家浜》唱词

忠义救国军原来“姓蒋”

《沙家浜》中的胡传魁队伍打着“忠义救国军”的旗号,是新四军的凶恶敌人。那么,忠义救国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

忠义救国军是一支“姓蒋”的队伍,它的前身是“八一三”事变爆发后,由国民党“军统”负责人戴笠、上海帮会头子杜月笙、杨虎等人组织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由杜月笙任主任委员。上海沦陷后,该部残存的1000余人根据戴笠指示撤到皖南整顿。1938年1月,戴笠将其改编为忠义救国军,明确其性质为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直属的敌后游击武装。3月,戴笠在武汉成立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亲自兼任总指挥。

沦陷以后的东路地区,有国民党部队溃退时丢弃的大量武器。日寇对城市和交通要道实行点线占领,广大农村处于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出现了数以百计的“游击队”和“游击司令”,群雄角逐,鱼龙混杂。按其组织成分大致可分为:国民党散兵和警察为主体组成的;帮会头子和地痞流氓乘机拉起来的;地方人士出面组织的;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发起组织的。

戴笠先后派出多名特派员,到东路地区扩张势力,收编杂色武装。例如,于淘生原系戴笠手下一名老牌特务,1937年10月到浦东时,还只是国民党军队某部的一个特务长。上海失守后,于淘生搜集了一批散兵游勇,共有五六百人。这支部队军纪松散,敲诈勒索,甚至和毒贩勾结参与绑票,班长都带老婆,五六百人的队伍家眷就有一二百人。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也被收编为忠义救国军第四大队。

忠义救国军虽然也组织过一些针对日伪军的暗杀和破坏活动,但这支特务流氓武装的根本任务还是限制和打击共产党。1939年5月,它两次攻击“江抗”,9月初又集中3个支队向“江抗”进攻,1941年1月参加了围歼皖南新四军的行动,此后,又分兵三路向新“江抗”进攻,是江南东路地区进攻新四军的急先锋。

1946年1月,忠义救国军和其他特务武装合并为交通警察总队。

家中有人勤照看,

草药一剂保平安。

——《沙家浜》唱词

扮成郎中的县委书记是谁?

《沙家浜》戏中,有一位中共常熟县委书记程谦明,他扮成郎中先生,在敌人眼皮底下与阿庆嫂接头,面授机宜,布置新四军伤病员安全转移红石村。这位程谦明,在戏中反映的是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形象。

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位“程谦明”,既是常熟党组织的代表,也是常熟地方武装力量的代表。

在崔左夫同志的《血染着的姓名》一文中,记载了这样一段真实的历史:一天,董家浜西南梅村的东来茶馆里,来了一位中年茶客,他一边喝茶,一边与茶馆老板小声交代,要把芦苇荡中的新四军伤病员全部转移到澄西张家浜,否则他们会全部饿死。这位茶客就是当时中共常熟县委委员、“民抗”司令任天石。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要谈一谈前文也多次提到的,常熟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武装——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了。

1937年底,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李建模,在上海与中共江苏省委取得了联系,并受省委委派,任常熟县委书记,与共产党员杨浩庐一起来到常熟,建立党组织,发动抗日武装。

此时,出身中医世家的常熟人任天石变卖全部家产,组织了一支有四五十人的群众自卫武装。任天石与李建模取得联系后,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并加入共产党,与李建模、杨浩庐等一起,吸收其他抗日武装,正式成立了“民抗”,由任天石任司令。任天石在常熟群众中威望很高,当地人都亲昵地把民抗部队称为“老天部队”。

“江抗”西撤后,任天石等地方党组织、地方武装力量,为掩护新四军伤病员作了大量的工作。江抗后方医院原本就是在任天石创办的民抗医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面提到的《血染着的姓名》一文中记载的故事,成了《沙家浜》中县委书记巧扮郎中,转移新四军伤病员,最直接的故事原型。京剧《沙家浜》里,程谦明回答刘副官盘问,称自己是“常熟城里三代祖传世医”,而现实中的任天石,情况的确如此。

京剧《沙家浜》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在《芦荡火种》中,程谦明原本叫陈天民,据编剧文牧所说,陈天民的名字,就用了任天石的“天”字和民抗的“民”字。

任天石作为一位平民英雄,在抗战中与日伪军进行了勇敢的斗争,却在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1月,在上海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逮捕,最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乱世英雄起四方,

有枪就是草头王。

——《沙家浜》唱词

胡传魁确有其人吗?

据《芦荡火种》编剧文牧同志讲,剧中的胡传魁和刁德一一样,原本都是没有原型的虚构人物,只是因为胡传魁的性格有些胡搞,所以才让他姓胡,就像刁德一性情刁滑,就让他姓刁一样。

会议强调,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证监会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坚持直面问题、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严抓严管,深化中央巡视整改,贯彻《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以自身建设的新成效,促进资本市场在防风险强监管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党中央对资本市场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认识资本市场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自觉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彻到监管工作全过程,站稳人民立场,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二是铲除资本市场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强化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用改革的方法压缩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减少自由裁量权,健全防止腐败滋生蔓延的制度机制,持续加强监管透明度建设,严厉惩治资本市场行贿行为。三是从严从紧整治政商“旋转门”,聚焦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提出的削减离职人员“职务身份价值”这个关键问题,坚持从政治上看、政治上改,在业务端和管理端综合施策,深化专项整治。四是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刻内涵,加快培育中国特色资本市场文化。五是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重拳纠治“四风”顽疾,持续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六是强化组织建设,打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监管铁军,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引导干部在金融报国、钻研业务上作表率、当先锋。以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新起点,下大力气提升监管履职能力,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七是持续深化中央巡视整改和中央审计整改工作,全面对标对表中央最新精神,层层压实主体责任,与落实监管主责主业紧密结合,提升整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实效性。

作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机场,转运中心是这里区别于客运机场最显著的标志。这里的繁忙,往往是从零点之后开始的。这里的转运中心,第一个特点是“体量大”,共有12个装卸岛,货物从飞机上卸下来之后,会直接运送到这里,通过扫描包裹上的条形码,智能化分拣系统会计算出最优路径。自动分拣完成之后,匹配相应的航班,再由工人打板装箱运上飞机。第二个特点是“速度快”,现阶段分拣线总长52公里,每小时可处理各类包裹峰值达28万余件,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包裹处理系统。

但当戏剧公演后,当年参加过江南东路斗争的新四军老战士们,却几乎一致把胡传魁对号入座到一个叫胡肇汉的人身上,这其实只能算是一种巧合。不过我们如果来看一看胡肇汉的历史,对于理解当年东路斗争的复杂性倒是很有帮助。

真实历史上的胡肇汉,是东路新四军的一个危险敌人。此人经历颇为复杂,确实有胡传魁的流氓、投机色彩,最后成了坚决反共的顽敌。

历史上的胡肇汉,完全不是胡传魁那样肥头大耳的“草包司令”,而是目如鹰隼,阴险毒辣,倒颇有几分像刁德一。

胡肇汉生于1906年,湖南岳阳人,岳阳警官训练班出身,20岁起就混迹于国民党警界,先后担任江苏省第一区水上警察中队长、青浦县水巡队长等职。1937年上海失守后,他投奔太湖程万军部任副官。当时阳澄湖一带有一支由当地士绅陈味之组织的抗日游击队,胡肇汉受命到这支队伍中,帮助陈味之组建部队。此时胡肇汉的地位,倒有点儿像刁德一式的参谋长。胡肇汉在队伍中结帮营私,竟然发动兵变,把陈味之残酷杀害在阳澄湖中,自己当上了这支队伍的“司令”。

“江抗”东进时,许多地方武装都被“江抗”收编,与“江抗”为敌者多被击溃、肃清。胡肇汉眼看大势所趋,也一度加入“江抗”,被收编为独立一支队,仍任司令。“江抗”西移时,胡肇汉借口“请病假”开了小差,收集他的剩余旧部四五十人,又组织了一支队伍。

夏光、杨浩庐等组建新“江抗”时,也希望争取胡肇汉。夏光利用自己和胡肇汉是湖南同乡的关系,寻找机会与胡肇汉见面,向他说明“江抗”仍要回来的道理,并委任他为新“江抗”的副司令。胡肇汉经过反复衡量利害,终于答应和新“江抗”合作,还和新“江抗”的队伍一起进行了联欢。

但当1940年下半年,随着国民党当局开始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胡肇汉再一次见风使舵了。他先接受国民党第二区保安第一团团长的委任,后又率部充当忠义救国军的“先遣队”,和新四军不断制造磨擦。他带队捕杀新“江抗”湘城办事处主任钱良臣等,“皖南事变”后,又袭击新“江抗”成立的阳澄县政府,将县长陈鹤用开膛剖肚“点天灯”的方式残酷杀害。

1941年6月,胡肇汉窜犯新四军苏常太根据地,在横泾镇(今沙家浜镇)驻扎7天,后被我新四军组织反击给予狠狠打击,胡肇汉本人侥幸逃脱。

抗战胜利后,胡肇汉一度担任国民党太昆边区清剿指挥所主任,后长期担任吴县阳澄区区长,继续与人民为敌。1949年春,胡肇汉逃往台湾,随即受国民党军统委派潜回上海,从事破坏活动,1950年5月被我人民政府逮捕归案,当年12月被正法,结束了其反复无常、作恶多端的一生。

这个女人不寻常!

——《沙家浜》唱词

阿庆嫂的原型到底是谁?

许多人都认为,在《沙家浜》剧中,人物性格最为鲜明丰满的艺术形象是阿庆嫂,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也是阿庆嫂。

也正是因为如此,前些年在一些媒体中甚至形成了“寻找阿庆嫂”热。一个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阿庆嫂就是陈二妹。因为抗战时期在常熟东乡董浜镇上有一家涵芬阁茶馆,是中共地下交通站,接待过谭震林、夏光、任天石等很多同志,茶馆的老板娘就是陈二妹。

因为陈二妹不是中共党员,于是又有人考证说,曾任横泾区委书记的朱凡是阿庆嫂原型。朱凡是一位上海女性,受党委派到苏常太地区工作,1941年被日军抓获。日寇毫无人性地把她一只脚捆在汽艇上高速在芦苇荡中行驶,让锋利的芦苇切割她的身体,残忍地杀害了她。

还有人认为王月嫂、范惠琴、干桂宝等很多人是阿庆嫂原型,她们或为新四军送过情报,或掩护过新四军伤病员。事实上,当年在水乡为抗日做出贡献的女性是数不清的。

正如一些新四军老战士后来指出的那样,这样寻找《沙家浜》原型人物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还是应该更多从现实英雄人物本身的事迹去了解、认识他们。

而事实上,沪剧《芦荡火种》编剧文牧在创作札记中早已说得很明确,春来茶馆的原型是常熟董浜镇上的东来茶馆,店主胡广兴本是个男性。

正如前文提到过的,在崔左夫《血染着的姓名》一文中,记载了任天石与东来茶馆老板交代任务的一段。

东来茶馆是常熟县委设立的一个秘密交通站,老板胡广兴是任天石少年时期的同学,担任了秘密交通员。

领受了任天石交代的任务后,《血染着的姓名》一文中有如下记载:

“第二天,日落以后,晚风一个劲地吹。董家浜湾汊里,一只没有篷的小船,忽然离堤荡去。岸上巡逻的日军和汉奸,大声追问怎么回事?堤下人回答:‘起风哉,绳子挣断了!’日军将信将疑,见小船上并没有人,于是他们要岸上人下湖把小船拉回来。早已站在人丛中的胡广兴同志,第一个出来跳下水去,游不到十丈,他忽然大喊‘救命!’两手乱舞,装出要灭顶的模样。下水的人都会意了,慢慢把身子蹲下去,好像水深得要命,游不出去,只好挣扎着爬上岸来。

“日军气得喳呼了一阵,只得走开了。

“小船悠悠地越漂越远,等到天一抹黑,船底下爬出一个人,上了船,小船飞快地向湖心的芦苇荡驶去。

“这弄船的是青年党员胡小龙同志,是胡广兴的侄子,在茶馆做个帮手。就是他,浸在秋寒的湖水里,两手推着船底,把船弄到湖心,再驶到芦滩,连夜把三十多个伤病员全部转移到澄西张家浜的。”

看过《沙家浜》的人,自会把这一段记述与《智斗》一场戏作个对比,也会看出,沙四龙的原型应该是胡广兴的侄子胡小龙。

在《血染着的姓名》一文中,实事求是地讲到了胡广兴后来的下落。在胡广兴入党一年后,由于环境恶劣,家庭矛盾,他终于离乡到了上海。临走前,他对任天石说:“我是瘦马负重,只能走到这里了。”

俺十八个伤病员,

要成为十八棵青松!

——《沙家浜》唱词

“郭建光”和他的战友们

1982年5月,谭震林同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史工作会议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故事是真实的,‘郭建光’现在就在台下,他的名字叫夏光。”

沪剧《芦荡火种》编剧文牧也说过,在创作那部戏剧时,尽可能地把剧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挂个把字,以作纪念。例如郭建光就取了夏光的“光”字。

1996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记者在采访夏光时问道:“您就是《沙家浜》戏里的郭建光?”夏光这样回答:“不能这样说,戏剧中的郭建光是许多新四军指挥员的一个缩影,而我只是占了一个光字。”

的确,戏剧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是虚构和演绎的产物,不能与“原型”一一对照。然而,当年坚持在芦苇荡与日伪顽斗争的新四军英雄们,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刘飞,36个伤病员中职务最高的一位,后因伤重转移上海治疗。刘飞原名刘松清,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30年参加红军并入党,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江抗”东进时,刘飞任“江抗”政治部主任,战斗中被子弹打入肺部,几乎危及心脏。上海治疗后,刘飞随谭震林再入江南东路,此后转战南北,为革命立下卓越功勋,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夏光,湖南武冈县人,1927年进入毛泽东同志主持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从事地下斗争,两次被捕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抗战爆发后,夏光在党的召唤下加入新四军并重新入党,“江抗”东进时任五路参谋长,因病到后方医院休养。夏光领导了新“江抗”最初的斗争,谭震林同志来东路后,夏光改任纵队司令等职务。解放后,夏光担任过几所海军学校的负责人。1955年,夏光受到错误处理,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他的错误处理给予了甄别纠正。现在,98岁高龄的夏光居住在南京。

黄烽,福建福安人,1938年3月参加新四军并入党。“江抗”东进时任“江抗”政治部副主任。黄烽协助夏光,领导了新“江抗”初期的武装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黄烽于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叶诚忠,《沙家浜》中叶排长的原型,福建闽东人,出身贫寒,早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江抗”东进时,叶诚忠任排长,杀敌英勇,屡立战功。新“江抗”发展起来后,叶诚忠一直在以36个伤病员为骨干发展起来的二支队战斗,并担任过一连连长。这支部队被当地群众誉为“江阴老虎”。1944年,叶诚忠在与伪军战斗中牺牲,时任副营长。

36个伤病员,他们的英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这里难以尽数的。

阳澄湖畔,虞山之麓,

三九年的寒冬,

三十六个伤兵病员,

高举共产党的旗帜,

在暗影笼罩的鱼米之乡,

流着血啊流着汗……

——《你是游击兵团》歌词

从一支战歌到一出戏剧

很多人都知道京剧《沙家浜》是由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来,但要追溯这出戏的起源,还要从一支名叫《你是游击兵团》的战歌说起。

1943年10月,时任新四军6师18旅52团宣传股长的过鉴清,和从华中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分配来团工作的黄苇,谈起了52团团史,谈起52团从当年36个伤病员发展壮大的经过。两人决定合写一首歌曲。不久,由过鉴清作词,黄苇作曲的《你是游击兵团》就诞生了。时任52团政治处主任的彭冲还对歌词作了认真修改。

歌曲传唱开后,时任18旅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参谋长夏光都认为,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新“江抗”不仅是52团,还是整个18旅,于是这支歌又有了一个“歌颂18旅”的副标题。

1948年11月13日,作为战地记者的崔左夫采访淮海战役,华野一纵队司令员刘飞指着打扫战场归来的一支部队和崔左夫说:“这个团的前身是新四军6师52团,最早的一批战斗骨干是留在阳澄湖畔芦苇荡里的‘江抗’伤病员,他们的经历,以后你应该写一写……”

崔左夫一直记着这个事。1957年6月,崔左夫专程来到苏州、无锡、常熟、太仓等地采访了两个多月,写出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36名伤病员斗争纪实》。

同年,刘飞将军应《红旗飘飘》杂志编辑部的征文,口述了长篇回忆录《火种》,并把其中部分章节取名《阳澄湖畔》,发表在《萌芽》、《雨花》杂志上。

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编辑文牧和党支部书记兼团长陈荣兰,在读到《血染着的姓名》和刘飞回忆录后,颇受启发,认为可以这两个作品为基础,创作一部抗日传奇剧。

不久,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的现代沪剧《碧水红旗》诞生了,也许受到刘飞回忆录《火种》这一题目的影响,1960年把剧名改为《芦荡火种》。

从1960年首演到1963年末,沪剧《芦荡火种》经过三次大的修改。文牧在谈创作经过时讲到:陈荣兰认为戏里男角色太多,建议把茶馆的老板改成老板娘,由丁是娥来演。谁知这一改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全剧增色不少。老板娘的名字本来取名叫阿兴嫂,后来觉得中间一字应着重有力,便改为阿庆嫂,叫起来也更响亮。

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京剧《沙家浜》,主要执笔者是著名作家汪曾祺,他在剧本的唱词和对白上下了很大功夫,大大提升了剧本的文学性。特别是其中阿庆嫂在《智斗》一场中的唱词,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细节是,毛泽东看过京剧《芦荡火种》后,强调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强调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戏的结尾要打进去”,并亲自把剧名定为《沙家浜》。

《沙家浜》作为一出戏剧,情节、人物都是虚构的,而且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难免有“高大全”的弊端。但是这部戏剧所依据的,新四军指战员和江南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我们不会忘记。

如今,被亲切称为“沙家浜团”的济南军区某部175团,仍然把《你是游击兵团》作为自己的团歌;1992年,常熟原芦荡乡(曾名横泾镇)改名为沙家浜镇怎么融资买股票,并建起“沙家浜革命传统纪念馆”,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不忘记当年那段艰难而光荣的历史。

伤病员胡肇汉夏光江抗沙家浜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owered by 联华证券_线上配资利息_网上配资利息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